“三无”下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陈卓 通讯员 沈国华 潘磊 徐梦恋
本报讯
桐乡市河山镇位于德清、吴兴、桐乡的交汇处,常住人员2.9万、外来人员1万多,这决定了这片地方要以“平安”出彩实非易事。但是,该镇却处处给人惊喜:2004年以来全镇无青少年犯罪、无不孝子女、无懒汉,是嘉兴第一个“三无”达标镇。1999年,嘉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决定在农村开展“三无”村创建工作。河山镇73名老干部、老党员、老教师、老农民、老组长组成了“五老”志愿者队伍,与全镇的32名重点青少年结成了对子。河山村有一名18岁青年,母亲因车祸去世,父亲无力监护,他在家撬抽屉拿了几千元钱后离家出走。与他结对的“五老”志愿者得知后,与其家人先后两次去上海,把他劝回家,并帮助其就业。如今,这位青年工作勤奋,虚心好学,并已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。 重庆籍少年陈某,父亲因偷盗被判入狱,母亲改嫁,只好投奔到在河山镇打工的残疾的叔叔。14岁那年,陈某因偷盗摩托车被河山镇派出所抓获,因其未成年经教育予以释放。可缺人照顾的陈某又跑到外地继续混迹社会。河山镇关工委和“五老”志愿者把陈某接回了河山镇,给他叔叔发了困难补助,还专门为他联系了一所民工子弟学校。陈某和他的叔叔感慨地说:“我们没想到河山镇如此关心外来民工,这里的干部比亲人还亲。” 无不孝子女、无懒汉的成果则得益于该镇的乡风文明建设。2003年,该镇开展了评选“教子有方的好长辈、尊敬长辈的好儿女、贤惠能干的好媳妇、艰苦创业的好青年、勤奋读书的好学生”的“五好”典型活动,2004年又开展了“十佳孝星”、“十佳青年”、“十佳妇女”等“十佳”评比活动,这些活动在全镇形成良好的氛围,家庭和睦了,勤劳的人多了,子女们孝顺的更多了。
|